胭脂胡同往南走不远,横一座南北走向的石桥,自清廷没落,这桥也走了下坡路,越修越低,只因从前皇帝祭天途经此桥,天桥之名便保留下来。附近的通衢大街上茶馆酒肆林立,耍猴的、说书的、拉洋片的、练把式都在桥下撂地,凭过路赏钱讨碗饭吃。这是个三教九流、五行八作个鱼龙混杂之地,每天人多得挨山塞海,要想从这里找人,无异于大海捞针。
晚琴到底脑子不笨,知道姑娘家在外惹眼,她在桥洞下了躲一宿,清早起来去琉璃厂当掉了身上的绸袄绸裤儿,换了身破大襟衣裳青布鞋儿,把辫子藏进一顶瓜皮帽儿里,打扮得活脱脱一个小小子儿,又用余钱买了两个棒子面窝头,在桥底下的煤堆里一钻,就这样在凑合了两个日夜。
这闹市之中挤着一所小学,是公立学校,学费不高,学生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。壬子癸丑学制已兴,此校也算开男女同校之先河,一到放课时节,男学生穿爱国呢制服、女学生穿阴丹士林布旗袍,脚上都是番布球鞋,脸颊都白白胖胖,三三两两各自结伴走出来,雀跃得好比出笼之鸟。
路边卖糖葫芦、糖瓜、京白梨的小贩儿一拥而上,热热闹闹地吆喝起来,晚琴蹲在路边,灰头土脸的,肚囊饿得呱呱叫,实在垂涎。这地方下苦人多,饿肚子的显然不止她一个,学生们一走,卖糖葫芦的便被缠上了。
一个蓬头垢面的小花子,年纪看着比她还小些,正敲着合扇向卖糖葫芦的小贩讨钱,眼睛骨碌碌黏在糖葫芦上打转,一边吸溜着口水鼻涕一边脆生生地唱数来宝:“金招牌、银招牌,大掌柜的发了财。您发财、我沾光,您吃糨的我喝汤……”
糖葫芦小贩看他浑身上下就没有不龌龊的地方,捂着鼻子驱赶道:“哪来的脏小孩?咱自己还饿着肚子呐,去去去——”
那小花子支应惯了这种情形,话锋一转,坐在地上撒泼耍起赖来,唱道:“您这个糖葫芦不太好,糖里全是苍蝇脚!您嘴又歪眼又斜,好像八月十五的兔儿爷……”伶牙俐齿的,嗓子棒极了,俏皮话打嘟噜似的一串串地往外冒。
小贩顿时肩膀上放烘笼——恼火了,可又怕他耽误自己生意,撂了一文钱在地上,说道:“开门最后一桩生意,就当给祖宗积德,拿着吧!”
小花子嫌他抠索,不情不愿地弯腰捡起铜元,小声嘀咕:“一个包子还要两文钱哩,还不如给我个糖葫芦实在!”
晚琴在他身背后听得扑哧一乐,笑声钻进小花子的耳中,他叉着腰,拧拧拳头,恶声恶气地瞪眼道:"笑什么笑,要打架吗?"
晚琴连连摆手,答道:"我笑你唱得好听。"
小花子冷不丁地被夸,像被戳了脑袋似的,脖子一缩,害起臊来,又见她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,便以为是同道中人,挨着晚琴坐下了,嘴上还气鼓鼓地骂着:"你这是王八笑话没尾巴的鳖!"
晚琴听他讲话有趣,笑嘻嘻地扯他脑后的百岁辫。小花子甩甩脑袋,胳膊肘捅捅她,嘟嘟囔囔地问:"你讨了多少?"
晚琴原本想说我不是叫街的,话没出口却吞了回去,垂头说:"一厘也没有。"
小花子叹口气,"得,咱俩今儿个都得挨饿。"
二人在路边百无聊赖的,冰凉凉的前心夹着后背,就连西北风也灌不进来充饥。正所谓饿极生智,晚琴左顾右盼间瞥见前面有人正唱《七星庙》,有人配戏,还有人拉弦儿,正中央是个十五六的大姑娘,脸上拍了油彩、背后插着靠旗,鹅蛋脸、高个子,威风漂亮,唱完了敲着铜锣向四围的人讨赏钱,围观叫好者甚众。晚琴觉得这是个赚钱的好办法,拉着小花子道:"你瞧你瞧,咱也唱吧,我给你搭戏。"
"哎呦,慢着点儿!我眼花!"小花子蔫得豆芽菜似的,却拗不过她,抹抹眼睛,倾身伸长了脖子,只看了一眼就坐了回去,更丧气了:"咱哪能跟人家俞老板比。"
原来自从大栅栏儿一带的戏园子在庚子年间被义和拳烧毁,有许多伶人戏子在此处卖艺,俞承秋俞老板同他的两个徒弟是近两年才来的,按说也只是三粒小虾米罢了,但是俞老板本人大有来头,他是票友下海,早就成角儿了的。
俞承秋年少时很是过了一段悠闲富贵日子,是吃铁杆庄稼的满八旗人,四品军机章京的独养儿子,据说家里还是红带子。他也提笼架鸟、也养狗遛马,好面子讲排场,过得潇洒任性,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各戏园子中做玩票,俗者唱唱小戏、单弦,雅者上皮黄。一来有名师指点,二来有几分天赋,昆腔、乱弹、文戏武戏他都能唱,戏路广极了,又从不接黑杵儿,在梨园行中留下了不错的名声。待高堂故去后,家业逐渐败落,他无人管束、年纪又轻,就下了海。
老年间讲一打狗、二抹油、七娼八戏九吹手,管唱戏叫"操贱业"。票友下海,多因酷嗜戏剧而费时荒业,那是自甘下贱,更别提是旗人下海,昔之赞许者,皆乃一变而为鄙视。而且票友终成梨园名宿者并不多见,总之这口戏饭,并不好吃。
当年俞承秋扮的是武生,喜欢贴《长坂坡》,专演赵云,因为旗人尚武,多半喜欢骑马射箭,他身上有功夫。他也会一点青衣,但是因个子高、骨架大,扮相不美,只能作罢。天津有一位贞亲王赏识他,常请他到亲王府唱堂会,一时间竟传遍津门,一炮而红了。
辛亥年间他跟着戏班子到天津卫跑码头,恰逢武昌新军发难,戏班子中不少人凭借京剧底子打下的功夫傍身,一脑门子热血地随天津军界挥刀轰了天津制造局。可毕竟准备仓促,武器又并不精良,凡揭竿起义者皆有去无回。俞承秋一向是不温不火和和气气的性子,没掺乎这事儿,算是躲过一劫。可是一个班的人毕竟折进去一半,老班主一病不起,戏班子就散了。他本人也受了不小打击,嗓子就跟哑了火似的,甭管平常有多敞亮多清脆,只要一登台,他就半个字也唱不出。
可俞承秋究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,不仅能唱,京胡、月琴、三弦、锣鼓他都会,六场通透。他对经营细故一窍不通,又不甘心自己的功夫就这样白白地荒废了。他于北京伶界交游广泛,托梨园工会会长田际云帮他在永定门附近置了私寓,渐渐收了二宝、月仙一男一女两位小徒,上午传艺,下午去天桥,全把白地当高台、人群当守旧,徒弟们直工直令地演,他就在一旁拉弦子托腔保调。
可怜一个曾经腰缠万贯、娇生惯养的旗哥儿,落得个身无分文、流落街头的下场,风里来雨里去的,时常饔飧不继,也难免同从前的显贵朋友搭头碰脸,他却自有豁达态度。有人知道他身上的这番典故,也有人是见天桥竟演起了皮黄昆弋——正正经经的雅玩艺儿,想凑个热闹。总之,即便是撂地卖艺,也有不少人捧他俞承秋俞老板的场。
晚琴不懂什么昆腔弋腔西皮二黄,可她听过凤娥唱落子,推着小花子道:"左右是要挨饿,倒不如破罐子破摔,万一有人赏了一文钱,也好凑着买个包子不是?"
小花子对包子的向往毕竟更甚于对唱砸的恐惧,问道:"唱什么?"
"《马寡妇开店》!会不会?"
落子是小戏,通俗易懂,这又是一曲骨子老戏,刚能说话的小娃娃都听过,谁还不会哼上几句呢?
"别瞧不起人!"小花子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道:"你演寡妇,我演狄仁杰!"
寡妇开旅店,被前来留宿的年轻后生挑动春心,唱这一出戏,角儿们必须要做出妩媚的神态来。妓园子里嫖客们爱点此戏,因为有一幕是马寡妇奶孩子,总要唱戏的解怀真演。晚琴个头才刚刚到成人的腰上,头脸全是黑漆漆的煤灰,好比一个泥人儿,她一开口,旁边的人都笑。小花子更比晚琴矮上一头,发丝乱糟糟、衣袍破烂烂,神气活现的模样天然带着喜气儿,自打他一冒出来,围观的人更是乐不可支。孩子们年纪小,调门也高,且不说演得如何,唱得还真挺像那回事儿。看客们纷纷慷慨解囊,铜元叮叮当当撒了满地。
小花子把钱收拾起来,把二人的口袋填得满满的,他手舞足蹈欢喜得过了节似的,对晚琴咧嘴笑道:“我昨夜梦见城隍老爷送我两封大洋,早晨有瞧见许多喜鹊,果真财神来了!”
二人腰包鼓、腰杆子也直,走路脚下生风,大摇大摆地晃进路边的二荤铺,小花子对着正在老虎灶后面忙活的伙计嚷道:"两大碗烂肉面,麻俐儿的!"